井灌区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井灌区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是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对象,以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效率和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为目标而提出来的一种将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管理措施综合配套而形成的一项综合节水技术。根据井灌区水、土资源状况,作物类型,选择适宜的工程措施和灌溉技术来提高输、配水效率,将作物栽培措施、节水抗旱品种筛选、耕作覆盖等农艺措施结合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采用政策引导、软硬件相结合的管理措施进行区域和不同作物间的优化配水,最终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水土资源以及作物种类不同,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又形成了不同的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
(一)高标准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由井、水泵、水表、各级管道、出水口等组成,一般采用干支二级输水管道布置,每隔一定距离留一个出水口。管道输水可直接由管道分水口分水进入田间渠道送水入田,也可在分水口处连接软管直接输水入田。同时,为发挥综合节水效果,还可在分水口安装水表进行计量,以便进行田间灌溉用水的定量控制。该模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使用方便,是井灌区各类作物灌溉的一种主要模式,具有适用范围广、施工方便、节水、增产、占地少等优点,被农民群众称为“农田自来水”,受到各地群众欢迎。
(2)技术要点
①管道系统布置应与当地道路、林带、供电、农业耕作措施、行政区划等密切结合,统筹兼顾;②要做到管线平顺,尽量减少拐弯、起伏现象,力求使管线最短、控制面积最大;③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管道双向控制,使单位面积管道用量最少,以减少工程投资;④出水口位置、间距以按灌溉面积均衡布置为原则,同时兼顾农户管理、使用方便,间距要适宜。主要技术参数要达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井灌区部分)(秒升每吨 153-95)要求,即管网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0.95,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80以上;⑤要做到灌水方法合理、灌水定额适当,做好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等综合措施;⑥田块整理实行小畦(沟)灌,同时结合秸秆还田、蓄水保墒、水肥耦合等措施提高综合节水效果。
(3)应用效果
据河南省有关资料,与土渠灌溉相比,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具有节水、省地、省工、能耗低等优点。①节约用水:由于管道输水一般都采用地埋式,因此基本上消除了水的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与土渠灌溉相比较,管道灌溉可节水20%~30%;②占用耕地少,有利于机械耕作:管道埋入地下之后和土渠相比可增加1% 的耕地面积。另外,土渠改为地埋管后,有利于机械耕作;③适时适量灌溉,缩短灌溉周期:管道输水灌溉比土渠输水快、供水及时,可缩短轮灌周期,改善田间灌水条件,有利于适时适量灌溉,从而及时有效地满足作物生长期,特别是作物需水关键期的需水要求,可起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另外,缩短灌溉周期也起到省工节能作用;④成本低,效益高:实践表明,井灌区低压管道地埋管亩均投资约250元每亩,使用寿命可达20年左右,与土渠灌溉相比可增产20%左右。
长葛市石固镇合作李村1200亩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于2001年建成。工程对原有18眼机井埋设了PVC管,管网工程采用干、支管两级梳状布置,干、支管均采用ф110薄壁低压PVC管,支管双向控制,间距100米,出水口间距50米,输水软管最大长度为25米。工程总投资近60万元,折合亩投资500元。工程运行近8年,管道及配套设施完好无损。此外,该区农民注重耐旱高产作物的选种,并采取秸秆还田、水肥耦合等综合节水措施,目前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0.6左右提高到0.85以上,亩均增产15%,节水27%。
(4)适用条件
低压管道灌溉设备比较简单,技术易于掌握运用,管理较为方便;硬塑料管埋在地下,可延缓老化年限,防止冻裂。该模式对于不同作物、土壤及流量都有较强的适应性,适用于井灌区各类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灌溉。
(二)半固定式喷灌综合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将半固定式喷灌、综合农艺措施和管理措施有机集成。
(2)技术要点
1)工程措施要点:出水量为30~60 立方米每小时的机井,其控制面积宜在50~150亩之间,喷头工作压力小时p=300~400千帕,流量q=3.0~4.5立方米每小时,射程R=18~20米;根据风速风向、管道规格、结合作物间距种植方向,一般选用喷头间距为18米或24米为宜;组合喷灌强度小于等于土壤允许喷灌强度,地埋管材为硬PVC管材,压力大于等于0.6兆帕;移动铝合金支管规格一般为Φ76毫米,壁厚1.5毫米。
2)农艺措施要点:作物以冬小麦、夏玉米和春玉米为主;播种时采用种子包衣技术;冬小麦宜采用深浅轮耕,连续浅耕后第三年深耕,夏玉米宜采用上茬小麦机械化收割,秸秆覆盖、夏玉米免耕播种技术,春玉米采用旋耕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和适宜的节水灌溉制度,冬小麦宜用旱地保或旱地龙500倍稀释液于拔节后抽穗前,视天气喷施1~2次,玉米在拔节前后视天气情况喷施1~2次;种植模式宜采用冬小麦+夏玉米(1年2作)、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2年3作)或豌豆+春玉米(1年2作)。
3)管理措施要点:发放地下水取水证;安装IC卡智能化灌溉取水计量装置,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实行取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农民用水组织,制定规章制度;培训技术队伍,建立技术档案,搞好机井、设备和田间工程的养护维修,实行科学用水,进行经济核算,发布灌溉信息加强节水宣传,提高农民节水意识。
(3)应用效果
河北省三河市实施该模式后,冬小麦产量达到了522~540千克每亩的好收成,水分生产率达到了2~2.07千克每立方米。平均增产150千克每亩,增产率达到了41.6%;水分生产率平均由1.49千克每立方米提高到2.04千克每立方米,提高0.55千克每立方米,增长36.9%。夏玉米增产30.4~40.6%,水分生产率为2.13千克每立方米,比对照处理提高29.1~35.8%,大大提高了水分利用率。项目区地下水资源超采局面得到初步遏制,明显改善了地下水环境状况。
(4)适用条件
适用于灌水技术落后,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华北半湿润偏旱井灌区的冬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三)坡地二次加压与喷灌尾水利用综合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单井流量80立方米每小时,控制面积500亩。种植结构为小麦、蔬菜、高收益作物。典型作物:上茬小麦、下茬白菜,小杂粮、花生、茄子、果树。灌溉技术:一级低压管灌+二级加压喷灌+喷灌尾水移动管灌。农艺措施:深耕蓄水、地膜覆盖、应用抗旱剂。工程管理措施:1、2级泵联合运行管理,建立用水者协会经营。
(2)技术要点
1)工程措施要点:一级低压管灌布置要点:管灌系统应采用单向分水的方式为佳,保证灌溉水不沿逆坡流动。给水栓布置间距一般为40米×40米。干管垂直等高线布置,支管平行等高线布置。毛渠垂直等高线,水流从高向低单向灌溉。二级加压布置要点:二级加压泵采用管道泵最为合适,喷头可采用高压喷头;二级加压喷灌干管垂直等高线布置,支管与干管垂直,平行等高线布置,作物沿等高线种植。喷灌系统采用半固定式。喷头布置间距可加大到24米×30米。喷灌尾水利用要点:将喷灌移动铝合金支管与喷灌干管最末端给水栓相接,支管旋转90度,即可引水上山进行移动管道输水灌溉。
2)农艺措施要点:采用作物节水高产的化学控制技术:①拌种:采用“抗旱一号”拌小麦种子适宜用量为每亩50千克种子拌“抗旱一号”200克,即种子:“抗旱一号”:水=50千克:200克:5千克。先将定量“抗旱一号”溶于定量的水中,然后将混合好药液均匀喷洒在种子上,并搅拌均匀,堆闷24小时后直接播种。“FA旱地龙”拌小麦亩用量为种子“FA旱地龙”:水=25千克:50克:3千克,其操作顺序与“抗旱一号”相同。②喷施“抗旱一号”,小麦喷施用量及浓度为亩用量50千克、加水12.5千克;花生及甘薯等亩用量为75克~80克、加水20千克。喷药全面而均匀,以叶面全湿而水不下滴为宜。喷药时期原则上是以作物生理需水最多的生育阶段和干旱缺水时期为最佳,如小麦拔节孕穗期、灌浆初期;薯类作物的膨大期等。在干旱条件下,小麦可在拔节和孕穗期各喷一次。“FA旱地龙”用量及浓度:各种作物亩用量均以70克左右为宜,加水50千克,粮食和蔬菜等作物最高用量不得超过100克。喷药时期,小麦孕穗期和灌浆初期,薯类为膨大期。采用保水剂应用技术:①种子包衣(拌种),将吸水剂与等量的填充剂(滑石粉)混合均匀,然后按重量比3:100的比例,即3千克混合物拌100千克种子。方法是先将种子用水湿润,然后将混合后物均匀喷撒在湿润的种子上(种子表面无游离水分),吸水剂立即牢固地粘附在种子表面,稍晾后即可播种。对浸种时间较长的种子,应在地头边处理边播种。②移栽蘸根,将吸水剂与水按1:100的比例配成水凝胶状,然后将刚挖出的并除去泥土的移苗根放入水凝胶中蘸后取出,即可移栽。③与培养土混用,取培养土重的0.3%~0.5%的吸水剂与干培养土混合均匀即可浇水播种。要严格控制吸水剂用量,过少效果不明显,过多增加成本,而且使土壤透气不良,引起烂种、烂根。采用水分蒸发抑制剂应用技术:水面喷雾,抑制剂浓度为0.1%,可喷入、滴入或倒入。叶面喷雾,抑制剂浓度为0.1%,于作物需水高峰期或干旱期喷雾,以叶面全湿而不滴水为宜。土壤表面喷施,亩施0.1%浓度抑制剂30千克~70千克,喷施时力求均匀,将需要处理的地面覆盖完整。
3)管理措施要点:①二级加压管道泵下游来水量必须充足,能够满足管道泵的流量要求,否则,泵在运行时,泵壳内部水流掺气,泵运行效率不高,从而达不到设计压力。②一级泵与二级泵的启动与关闭须配合好。一级泵首先启动,输水到二级泵待水流稳定时再开启二级泵为最佳,否则二级泵可能空转或带气运行,既浪费了电力,同时对电机的工作状况也不利。③二级加压泵上游需设逆止阀,防止停泵时管路水倒流使电机倒转,同时保护上游管路的安全,二级泵下游须设进、排气阀,在停泵时及时补气,保护下游管道的安全。
(4)应用效果
所需配套工程的建设资金投入不高,且施工管理方便,运行费用较低,农民均可接受,也愿意实施。
(5)适用条件
适用于平原和丘陵地区。二级加压喷灌不要求有平整的田面,因此只要在适宜耕种的坡度下,丘陵的坡度缓、陡均可,提高了该模式的适应性。既可应用于新建工程,也可广泛应用于老机井扩浇增效的挖潜改造;在老工程挖潜改造中,原低压机井设备保持不变,增设二级加压喷灌扩浇。
(四)多用户远程I厘卡控制大田微灌综合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灌溉理念,工程包括田间土壤墒情监测、精准施肥器、田间控制柜、滴灌设备和机井水泵、变频控制器及机井首部自动反冲洗过虑系统。管理上根据栽培的作物类型,配备了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和模式化管理技术,并建立专门指导灌溉和施肥的技术服务体系,确保灌溉系统良性运行。
(2)技术要点
①IC卡远程控制。每个用户安装一台独立的远程控制器,实行一户一柜、一柜一卡,采用IC卡智能水表预付水电费,先付费后灌溉,多用水多花钱,少用水少花钱。②模式化管理。用户只需按一下地头IC卡控制柜内的按钮,包括水泵、变频器在内的整个灌溉系统即自动开始工作,达到设定的灌水量后自动停止。③施肥方便,墒情明了。每个用户配备一套文丘里精确灌溉注肥系统,注肥均匀,浓度可调。配备标有不同土壤基质势范围的负压计监测土壤墒情,确定灌水时间直观方便,一目了然,便于农民掌握。④专人管理。由用户选出的一位管水员负责灌溉系统日常管理及维护工作。执行预付费制度。用户先预缴费,后灌溉,年终结算,有效解决了吃大锅水、没计量、收费难等问题。
(3)应用效果
北京市怀柔区范各庄村果园,通过应用该模式进行适时适量灌溉,实现了“四节省、两提高、一增”。“四节省”即亩用水量由300立方米降到105立方米,节水65%,年节省电费70元每亩,年节省人工费用180元每亩,年节省肥料费用50元每亩。“两提高”即提高葡萄坐果率和品质,提高产量约50%。“一增收”即亩增收3000元,用户积极性高,示范带动性效果明显。
(4)适应条件
适用于井灌区多用户用水,单水源供水,多用户、每个用户地块面积小,种植作物种类多,每户施用的肥料种类、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不同、统一灌溉困难的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区。
(五)集约化精准大田滴灌综合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该模式包括田间土壤墒情监测装置、精准施肥器、远程遥控控制系统、全自动反冲洗过虑系统、田间滴灌管网布置、机井水泵及灌溉制度和专人操作管理。
(2)技术要点
①遥控灌溉。通过遥控对多个灌溉小区同时进行灌溉,也可单独进行灌溉。②水源监控。对每个水源井水位、水泵运行状况、系统压力和流量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并保存数据,同时具备远程控制开关机器的功能。③首部自动反冲洗过滤。利用西班牙、美国等过滤设备,提高过滤效率。精准施肥。系统注肥均匀,浓度可调,根据作物生长不同阶段进行调解。④墒情监测。田间配备用不同颜色表示土壤墒情状况的负压计,分别监测30厘米和60厘米处的墒情,表盘分为红、黄、绿、蓝四个区域,确定灌水时间直观方便、一目了然,便于操作。⑤灌溉管理模式化。用户只需按下遥控器,包括水泵、变频器在内的整个灌溉系统即自动开始工作,达到设定的灌水量后自动停止。在管理方式上,装表计量、定额管理。对3眼机井装表,种植作物用水执行灌溉定额。⑥科学灌溉。改变过去仅凭感觉和经验的灌溉习惯,依据土壤墒情监测数据科学灌溉。⑦专业管理。编制详细的灌溉系统操作手册,指定专人,经培训后负责对系统进行操作和管理。
(3)应用效果
该模式实现亩节水150立方米,亩节电100度,亩年省肥料费用50元。省劳动力,原来园区浇一次水需7个人浇3个月,而且作物经常受旱,现在1个人浇7天即可轻松完成。提高果品质量。原来大水漫灌时,工作人员由于泥泞无法进入田间修剪葡萄的枝蔓,影响果品质量,现在灌溉和田间作业两不误,提高了果品质量和产量。
(4)适用条件
该模式适用井灌区多用户用水、单水源供水、面积大、种植作物种类多、有专门灌溉管理人员统一进行灌溉的条件下。
(六)“一井两田”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单井流量:120立方米每小时。控制面积:290亩~380亩。种植结构:水稻、旱田粮食、蔬菜、高收益作物。典型作物:水稻、上茬小麦、下茬白菜、玉米、西瓜、树苗。灌溉技术:渠道防渗衬砌,水田格田标准化、旱田窄短畦灌溉。农艺措施:三旱整地、节水育苗、抛秧、浅湿灌溉、深耕蓄水、增施有机肥、覆膜。工程管理措施:用水总量控制,定额供给,实行水量累进收费制。
(2)技术要点
1)工程措施要点:灌溉渠系通常布置为干、支2级。干渠300米~500米,间距500米,支渠长300米~500米, 间距80米, 条田净宽25米,双排双灌,做到沟沟相通,渠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灌排自如,交通方便。
2)农艺措施要点:采用水稻高台营养钵节水旱育苗技术:①营养钵软盘:育苗软盘由塑料厂加工制作,规格:长600毫米,宽300毫米,上面均匀加工成561个带孔的凹形体,形如小钵。②营养土由本地优质粘土(或黑土)、发酵好的马粪(或其它优质农肥)和水稻壮秧剂均匀混合而成。每个软盘用量:优质粘壤土1.5千克,发酵农肥0.2千克,壮秧剂25克左右。③苗田地选择:苗田地一般比田面高出0.3米~0.4米,故称高台,可选用在农渠边、庭院或在地头用土垫一平台,可用做长期育苗地。④整地育苗:将选好的苗田浅翻,扒碎,搂平,做成长15米,宽1.5米的床面,浇足底水待用;将营养钵软盘紧靠平铺于整平的床面上;将处理好的种子(每盘用量0.11千克湿种)与营养土均匀拌合后,均匀播撒到软盘中,并扒平;用喷壶均匀喷水,以湿透为准,为使种子不被水浇出小钵体,用扫帚细心扫入小钵中,然后在其上覆盖2毫米~3毫米细土;喷施“封闭一号”或“苗床除草剂”以封闭苗床,防止杂草;药剂喷完后立即覆一层地膜;搭架扣膜(与常规同);苗田管理:播后6天~7天撤出地膜;幼苗生长期始终保持棚内湿润;小苗1.5叶前,每隔2天~3天浇一次水,1.5叶~2.0叶时结合通风练苗,每隔2天~3天喷浇一次水。2.5叶后通风口逐渐加宽,此时每天须喷浇一次水,适宜秧龄30天~35天,苗高13厘米~14厘米,即可抛撒。采用水田的三旱整地技术:旱耙(或旋耕)、旱起埂、旱整平,整地泡田一条龙作业。四月下旬开始进行旱耙,或旋耕整地。五月中旬开始泡田插秧。泡田水层50毫米~60毫米,浸泡三天左右,随即用平板拖一至二遍,即可抛(插)秧。采用水稻抛秧节水栽培技术:将苗从苗田中连同营养钵软盘一同起出,运至田埂上,然后人工一手托住苗盘,一手抓起盘中带土稻苗,一把一把地将稻苗均匀抛撒到田块中。抛秧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一把一把向空中抛撒,靠稻苗根部土团自由降落到田中,每亩地抛掷30盘~32盘(约18000穴左右)。倘有个别密挤处,人工稍加疏散,这种方法适用于无风天气。倘遇有风天气,则采用另一种方法,即点抛。将苗一个一个地均匀掷入田块中。
3)节水管理措施要点:建立管理组织,实行用水的总量控制、定额供水,预售水票。实行累进水费制。
(3)应用效果
所需配套工程的建设资金投入不高,亩均投资111元,并且施工管理方便,运行费用较低,农民均可接受,也愿意实施。高台营养钵旱育苗亩用水量不足10立方米水,比普通旱育苗节水80%~90%,秧田比可高达1:80~1:100,苗田面积仅是普通育苗面积的三分之一。一般常规水耙地泡田插秧最快也得用20多天完成,采用三旱整地、抛秧技术只用10天左右就全部结束。泡田水层减少三分之二,泡田插秧期缩短一半。不仅争取了农时,节约了大量泡田用水,而且由于泡田水层浅,泡田历时短,地温上升速度快,促进稻苗早生快发。采用抛秧栽培育苗用水只相当常规育苗用水的五分之一~八分之一。抛秧时要求本田水层十分严格,太深影响抛秧质量,以10毫米左右地皮水最好,比常规手插秧减少30~40毫米左右,整个生长期可保持干干湿湿灌溉,从育苗到抛秧每亩可节水100立方米左右。常规插秧育苗,一亩苗田只能插30亩~35亩,即1:30~1:35,营养钵育苗抛秧一亩苗田可抛100~110亩,即1:100~1:110,苗田面积可缩小2.5~3.0倍,平均每亩可降低育苗成本21元。辽宁省陵海市大康示范区实施浅湿结合间歇灌溉技术,从泡田到收获,全生育期146天左右,共灌水21次~22次,每次灌水田面水层30~70毫米,全生育期净灌溉定额591~608立方米每亩,毛灌溉定额687~707立方米每亩,较一般稻田节水293~313立方米。节水率29.3%~31.3%。
(4)适用条件
适用于半干旱地区的水田改造;种植高产高效的作物;改造后的旱田要与水田相邻,以便实现机井对水田、旱田的双控。
(七)平原井灌保护生态环境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地表水、土壤水、控制开采地下水,变作物消耗灌溉水为主到消耗土壤水、降水为主;工程节水、农艺节水与管理节水紧密结合,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2)技术要点
采用以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与窄短小畦结合为主的田间节水工程,因地制宜地慎重发展粮田喷灌,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大棚微灌,实现工程节水;充分利用沟渠河塘拦截地表径流、广积雨水;科学增雨,巧用雨水、尽量减少地下水的开采;深耕蓄雨,增加降雨入渗;灌关键水,减少灌溉水;冬小麦进行前控、中促、科学用水、充分开发利用2.0米土层土壤水;精量匀播,控株高产栽培,防止小麦奢侈蒸发;秸杆覆盖返田,减少棵间蒸发,增加雨水渗入,增强土壤肥力;精耕细作,划锄保墒、抑制土壤水分蒸发;麦套球作,节约灌水;选用耐旱品种以种省水等,实现农艺节水、真正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建立县、镇、村三级管水的节水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统一机耕、统一机播、统一供种、统一浇水,实现管理节水。
(3)应用效果
该模式的建设费用每亩约在100~400元,运行费用每亩约为10~50元。该模式比传统地面灌溉节水29.8%,节能28.8%,省工33.2%,省化肥34.6%,增产46.7%,纯收益增加247.3元每亩。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30亿立方米。从而不但有效控制了地下水位下降,而且还有所回升。此外,也大大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4)适用条件
山东环泰沂山周围的山前平原区,鲁西北黄泛平原区、胶莱平原及山间平原等。该模式已在鲁西北、西南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八)以塑料低压软管输配水为主的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以井灌区小白龙输水灌溉为主,辅之以农艺措施和分段灌溉。主要特点是用塑料低压软管代替两级土渠输水与配水,与窄畦小畦结合。
(2)技术要点
合理确定小白龙的长度,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
(3)应用效果
通过使用小白龙,每眼机电井可减少土渠占地3.5亩,减少土渠输水配水渗漏、蒸发损失50%~60%,可节省修渠工日和加快配水速度。同时,小畦与窄畦土壤湿润均匀,减少水流冲刷土壤表层,满足作物对水分的要求。垄作的玉米、大豆、高梁、谷糜、甜菜、亚麻、秋菜采取小白龙输水先远后近分段浇灌,有效克服了原垄灌的不足,减少了输水损失,输人效率达95%以上,实现了远距离灌溉。
(4)适用条件
适宜于地下水资源丰富,埋藏浅,成井条件较好,并且土壤沙性大、土层薄、渗水性强的风砂土类地区。该模式已在黑龙江绥化地区、河南、河北等井灌区得到应用。
(九)高寒地区井灌水稻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
(1)模式特点
根据我国北方地区温度较低,而水稻又是喜温作物,因此除了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损失以外,还必须加强田间工程管理,进行水稻控水灌溉和旱育秧等技术来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2)技术要点
对渠道进行防渗,并注意防冻胀,实行管道输水;在井的出水口近处修一晒水池,面积应是灌溉面积的1~5%,池内水层一般应在30~50厘米,中间有隔2~3个,交错使水形成秒形流出,后可接渠道或管道;采用雾化增温技术,使出口喷出细水流,增加日照温度。方法是在井泵出水口水管套上长20~30米左右、带孔的小白龙塑料管,前边扎死,后边固定。一般扎8~10行,8000~10000个直径2.0~2.5毫米的小孔,水从小孔喷出细水,增加日照提温;用塑料膜覆盖渠道:在灌水的渠道和支渠上可用宽塑料膜覆盖,几十米长,如同大棚,增温效果明显;把各畦进水口可抬高加宽,使之增加阳光的照射面积,一般可抬高2~5厘米,加宽40~50厘米;使井水在渠道内缓流,可采用增设跌水,降低渠道比降,加宽渠道的方法;避免进水口形成冷寒区,要勤换进水口;有排水系统可截回水重新灌溉,可明显提高水温,又能节约用水;在水稻生育中期,可实行白天死水灌,夜间活水灌,封行后,及时改为昼夜活水灌溉;夜间灌近地温差小,白天灌远地,随渠道延长,会不断升高也缩小温差,这对水稻生育影响不大。
(3)应用效果
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实施该模式后,可形成适时、适温、适量的灌溉,形成节水25.2%,增温3~5度,增产600千克每公顷的节水模式从而促进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模式已在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模式在内蒙古呼、兴两盟等地区,累计推广面积已达40多万亩,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欢迎。根据5个旗县连续五年大面积推广应用调查,水稻平均单产提高50~100 千克,每公斤稻谷售价按1.2~1.5元计算,五年累计新增产值1.627亿元。
(4)适用条件
适用于我国北方井灌水稻灌区,如内蒙古、黑龙江等地。黑龙江庆安县有60万亩实施了该模式,亩灌溉用水由550立方米降到430立方米,年节约抽水费用240万元。